搜尋此網誌

2015/05/26

追求平等 (二)

如果均平就是平等,一切就變得容易和淺白。可惜容易和淺白的,往往是披著糖衣的謬誤。均平,在乎勢能的動態;而平等,是關乎人怎樣彼此相待。不平等釀成不公義,在政策不定的事上表露無遺,「搬動龍門」遷就既得利益者。用均平作門面功夫,暗暗偷走了平等的機會。平等,是要規則有持續性,是要規則具透明度,讓人有尊嚴自由選擇去掙取想要的成就。

在新封建型態社會,最明顯的病是跨代貧窮,其次是忿怒。資本家用「工資趨勢調查」這類循環論證式謬誤,狠狠地剝削基層勞動人口的努力成果。一個企業獲得營利,基層僱員,卻要跟其他表現較差企業的僱員均平。說到底是漠視平等的貪婪作祟。封建藩主,要阻礙基層累積財富,防止勞動階層的後嗣,將來反成了自己兒孫的主子。

香港的另一荒謬,是教育政策為新封建主義效力。政府為免費教育機構設下重重枷鎖,只有躋身精英階層的家庭,其子女才有機會接受沒有限制的知識。孩子能夠入讀國際學校,可以不受考試局的圈套規範。當下,沒有平等接受相同水平教育的機會,社會只會惡性地牢固現有的科層階級。雖然說大學學位比八十年代大幅增加了,但社會向上流動的門,卻被塗上層層迷彩。逼使年青人以為上街抗掙,是躋身上流社會碩果僅存的通道。

平等的追求,要由心靈覺醒開始。平常心地接受眼前不均平的現況,娃娃落地第一聲喊,不要叫人白白給自己甚麼。首先認定人生來平等,尊重與信守承諾,是彼此平等相待的基本要求。懂得應該被尊重,接受別人的信守承諾;同時懂得尊重別人,對別人信守承諾,是理所當然至毋須彼此道謝。毋須道謝不是鼓吹不禮貎主義,而是喚醒人覺察平等的真相。原沒有人比別人高一等,誰也沒有條件向別人施予尊重,並要求對方道謝。平等是本於態度以至於態度。

何凡
Fan Ho
fb.com/wPR01
2015/5/26

2015/05/22

追求平等 (一)

人生而平等,但不處境均平。際遇不同,原沒有推反平等信念。首先,恢復平等,是要爭取,要有人作出努力,甚至犧牲而獲得;維護平等因為這是一種信仰,並且更是有待實現的意識形態。其次,均平與平等是兩樣東西。平等、均平,在文字俗成,是有其差異。若讀者亦有自己一套詞彙的使用習慣,在力求和而不同之前,請先讓筆者把信念梳理鋪陳,然後再有交流。

如果知識、經驗、資本、地位沒法累積,每一秒的努力,既不獲鼓勵,又將變得白費。因著客觀的延續性,隨著各人累積有異,各人及其後嗣,就各佔不同的勢能水平。各人的處境、際遇無法均平。因此某甲的成就比某乙高,不能簡單地斷定某甲比某乙優秀。看通這點,萬一誤闖比較的天平,也不會跌入勢利眼的糾結網羅。

理想社會主義,往往只是幻想均平而不平等的模型。至於泛市場經濟的資本社會,可悲是既不均平又不平等。很多地區,因著治安的長期穩定,普通人有條件大量累積,不論財富或知識,各處已建立了牢固的科層階級。看清楚新封建社會已經來臨。

……待續


2015/05/18

解構那些人都在說:掙取……

少年時聽別人說:「世上五十億人,如果每人都給你一元,那就是五十億了。只是一元,對於給你的人,覺得微不足道,但你致富就輕而易舉。」第一次聽這「道理」,沒有覺察其歪謬之處,還無知地向自己說,香港也有四百多萬人(七十年代),一半人給我錢已經滿足了。長大後才明白這是極鼓吹自我中心的有毒迷煙。

向每人取一元,最直接就是做皇帝,還要是霸主那類,向疆界人口徵人頭稅吧!這是最簡單直接致富的幼稚想法,這叫做霸權野心。當然世上甚少人會公開承認,自己的志願是實踐霸權。還有,怎會有人覺得自己是幼稚無知的野心家呢?每人都給自己一元,若反過來思考,向人人都給發一元,又如何呢?中國十一億人口,要向一成人作出貢獻,夢皇者也嚇得臨陣退縮。可惜今天部份所謂從政者,始終不肯承認自己只是想要向人人拿一點好處,沒有想過要還給社會。遇有不順,還輕易怪責不願為他們吶喊助威的人:奴才性格、政治短視、妄顧下一代福祉……

衝上鏡頭前的,只要曉得說是為了所謂「大家」。老實說,政治「大聲公」,豈真有在沒有攝影機追蹤的情況下,跑到人群中間去了解社會實況?每天在新聞報導中,不同的政治新秀,跳上自己架起舞台,就大聲疾呼,潛臺詞是:「每人給我一元吧!」。筆者每一次都感到自己的意見被忽視和被騎劫。政治對峙的局面日益激烈,可惜所謂政治理想,越來越露骨,政棍在厚顏地只為掙取肥己的政治酬庸。

何凡
Fan Ho
2015/5/18
fb.com/wPR01

2015/05/11

政治理想與社會現實

一人一票,在現實生活中,在那裡發生過呢?每個人的歷程和際遇都是獨一無二,筆者沒有神通開口言中讀者的一切。但在本文舉例中,閣下或許仍會有點滴共鳴。筆者並非要反對香港的泛民主派,只是希望倡港獨者或從事社會運動的業界份子,先摘下頭上光環才繼續務實議政。不然,文章亦可以令讀者眼睛明亮,識破閃亮的天使冠冕,只是廉價的電池裝置。

在中學時有老師帶領同學,一人一票選出班會旅行的目的地。一人一票並非意味皆大歡喜,結果是要清楚宣佈少數要服從多數。社會學家韋伯老實地指出,把一人一個意見,人人有份式的均權參與社會共公決策,是不可能實現。首先,不容易有一個「老師」的權威主持大局。其次,在權力爭奪的事上,少數不一定肯服從多數。最後,規模越大,資訊互動連結就要幾何倍增,最後任可運算工具都只會超出負苛。但追求政治理想並非絶不可能。前題只是中學生一人一票選旅行地點的模式,要無限放大並普及落實至領袖產生的方法上,不應說成實踐政治的終極理想。

幾個朋友還未想好到那兒吃晚飯。朋友之間用一人一票去作決定可以嗎?當然可以,但亦有其他辦法。朋友之間擁有的資訊並不平均,同時感情因素會促成互相遷就。社會學家所謂「卡理司瑪權威」,最能帶領群眾走出迷陣,邁向人人心悅誠服的店鋪,歡渡一個快樂夜晚。卡理司瑪權威,是魅力領袖一呼百應的說服力。魅力—卓越過人的能力,加上無比良善的動機,附以體察群眾的敏銳。領袖要在混亂的時候可以釐清優次,梳理出平衡需要與感覺良好的方案。

老實說,仰望卡理司瑪權威的出現,與,迷信一人一句行得通,同樣不切實際。政治理想,不應用制度方法來掛鉤,應該用民生的實際來衡量。現實,是不能每一個市民隨時候命,為每一項社會議題作出審決。因為即使是一個小型組織,亦必須採用某程度的代議政治。因此,今天不論那一派的政治織組,其實都是在爭取成為代議政治的權力樞紐。為實現政治理想,爭奪佔據在權力樞紐發揮影嚮力,於代議政治的現實是無可厚非。

筆者對今天慣用段章取義,歪曲對手言論,又惺惺作態樂意被封神的政客。以煽動民情取代實事求事,一味危言聳聽;又把個人政治酬庸說得模糊,以提昇光環的亮度的手段甚為不滿。政客爭取支持是合情合理的,但渾水摸魚,罔故公眾利益只求個人願望達成,這就是政棍的所為。

何凡
Fan Ho
fb.com/wPR01

2015/05/06

滅超支搣港獨苖

香港人對超支已經感覺麻木了嗎?超支,由餐館用膳、搬屋甚至家居裝修都會遇上。即使消費前價比三家,但到了勢成騎虎的時候,奸商總有理由要消費者,支付比原先議定更高的費用。按理商人必須承擔自己的營商風險;是息事寧人的怕麻煩心態,就把超支合理化助長成風。

大腦對超支的感覺重新上載後,翻一翻香港近年的基建公程案例,道路、高鐵、焚化爐,無不大額超支。豈能因為只是公帑,面對把關不力,竟就可以輕易地文過飾非。超支接二連三,逼得作壁上觀的也難禁生疑:「今天我放水給你,明天你開源給我。」莫非大興土木只是官商鉤結利益輸送的大龍鳳。而立法局議員本應履行監察功能,就用情緒叫囂和空泛式質難,偷天換日轉移公眾視線。官、商、議員裡應外合,一方面說支付老年退休保障和醫療費的安全網支撐不住,但數以億計的公帑卻無日無之,揮霍無道似的支付出去。

目前立法局的制衡作用失效,在公帑浪費的事上,暴露了政府腐敗的端倪。官呀!可知貪得無厭,最終只會官逼民反。防止港獨的聲勢坐大,最有效莫過於先果斷地,除去可以被用來作煽動叛亂的把柄。顧問公司、承判商、物料供應商,是時候要為公程延誤減少利潤。少收幾億,就算是報效官府,並對維穩作出少少奉獻吧!

何凡
Fan Ho
2015/5/6



2015/05/05

學習自由這一課

427日凌晨旺角街頭圍堵記者,是自發的民主運動,抑或是計劃中的意外?可能又添一個永遠的政治羅生門故事。

自從政府官員為2017年政改方案,展開新一輪「落區」路演以來,筆者一直默默觀察社會反應。頭一、兩天,傳媒還大事報導,反對派怎樣針對政府的宣傳車,逼得官員要臨時改變行程。後來,政府也得變陣,用野貓式接觸坊眾策略。當然被欽點的媒體,也合作地覆行道義,好好配合政府公關機器。所以市民還可以在報章、電視看見官員與市民的交流。反對派或稱泛民主派的議員,也後知後覺地效法政府官員做路演,由開頂式雙層巴士到街站的格式,看見這城市已欠缺創意和活力。

其實民意在這場政治改革上,應該怎樣被看待呢?首先,政府由一年多前,就是以宣傳為主導。近來政府改了口風說重視民意,是要反對派的籌碼報廢。再由去年早產式霸佔街道事件作反思,市民只能對政府失望,更加對所謂反對派的政客心淡。一向對民主抱持樂觀態度的市民,忽然要重新思考,所謂民主,豈就是個人主義高漲,由叫囂指出政權的不理性舉措。接連的社會運動,呈現積極參與者最愛只是浪漫的感覺,愛站在臺上,卻付不出政治代價,也不願擔起領袖責任(或是說擔不起吧)

從現實來看,香港未來政策、方案、制度必定會繼續變化,因為中共中央也不會如傳說中永恆不變。因此任何人士,如果硬要講成永遠的政治格局,完全取決於今天市民的態度,未免又犯了自視為終結者的毛病。現在筆者最討厭的(很少這樣富情緒的演繹),就是那些自命為天下人請命者,又常掛在嘴邊說是為了全香港人下一代著想的政棍。其實站上幾呎木臺就自詡代表民意,這樣憑感覺利用大氣電波霸佔公共空間,是盜竊社會資源而掏取個人聲譽的行為。

自由捍衛者先驅,法國哲學家伏爾泰,學者相信他有這樣的信念:「即使不同意反對者的意見,但仍會誓死捍衛對方的發言權。」政改,只是香港社會改變的一個階段,結果並不如政客描寫般的影嚮深遠。民智,如果因為暫時紛亂而得到鍛練,這城市總算是還有希望。

何凡
Fan Ho
2015/5/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