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尋此網誌

2015/04/21

蒼生泥民感覺無助

(政改第二輪諮詢結果公佈前夕感言)
自從香港政府就落實2017年普選特首,展開正式公眾諮詢以來,社會輿論持續沸沸揚揚。明天公佈第二輪諮詢結果,政治路演即將掀起新一頁高潮。市民在參與或觀賞時,必須明白政治現實,懂得政治是一種協商倫理。協商的籌碼在乎施予好處和給予麻煩。

傳說武王伐紂能夠以小勝大,因為商紂氣數已盡,朝代更替是順應天命。於筆者而言,氣數、天命,是中國持色的社會學術語。姑勿論現政府有貪腐,社會有不義,水溫但還未達到改朝換代的臨界點。因此,今天即或有人高舉為民請命的旗織,其實亦未配自封為神。

作為普羅市民面對今天的亂局,只能有一種莫明奇妙的無奈。眼見社會和諧,因抱持不同政治信念而撕裂。可惜勞氣、灑汗、跑到街上的,總是普羅市民;掙回來的利益,流到基層時,原來誰勝誰負根本沒有分別。一場接一場的政治角力,民意只是作嫁衣裳。不同的政治團體,都嘗試把事情描繪得非黑即白、大是大非,看穿了,目的還是為自己集團在掙取最多的籌碼。

何凡
Fan Ho

2015.4.21


2015/04/15

選戰:看抑或打?

觀戰美國總統兢選,有點兒像逛大型商場。對於自己來說,二十萬圓一個手錶,四仟圓一件恤衫,都是可望而不能及的奢侈品。或者這樣補充說明,讀者大抵明白一點,筆者為何用逛商場來比喻看美國人選總統。

美國也是用槍炮打出自己理想的政治實體。反觀不付高昂代價而空喊口號,只能寄望水滸傳》第七十一回,被朝廷招安收編的夢想成真。如果不想流汗,在香港要打發時間,逛商場的確是目不暇給的免費娛樂。

筆者不迷信美國的月光特別圓。隔著廚窗看,接近而未觸及的幻想,總能把一切事物美化得無與倫比。今天希拉莉向全世界宣佈,對貧富懸殊擲下戰書,她指出「一眾行政總裁的收入比一般工人多300倍,這甚為不妥。當工人不斷加強生產力,但生產力和工人的薪金並不相稱。」這似乎是西元四世紀沙漠教父的視野,一言道破城市內眾人習以為常的罪惡,希拉莉的言論極具先知觸覺。

最後逛商場亦不是一無事處。起碼開啟了筆者的智力,提升了自己的個人品味。如果勤力一點學習追蹤新聞,對明白公關手段、政治現實,必定有所裨益。再浪漫和積極去想,與其臨淵羨魚,不如發憤圖強,讀讀歷史,計算代價,整裝待發。

何凡
Fan Ho
2015/4/15




2015/04/13

論存在

文學是支撐社會的力量。這樣宣稱不是為了營造先聲奪人之勢,而是廣邀天下文友思考一個終極關注:活著所為何事?這裡論:文學,不是狹義指到某一種寫作格式,而是與哲學、神學(不規限於某一宗教)交疊;經過觀察、思考而用文字作整合與人交流的功夫。

政治、倫理是面向社會操作,在公共事務決策時,無可避免要釐清秩序的法則。不論民主制度,抑或名稱上包含民主兩個字的制度,怎樣才是最好的方案,不是多了一個真字就是答案。反而尊重多元化,維護話語權開放,做好公民教育,讓社會總是亂中有序地漸漸演化。即使有時進步有時倒退,人總時常有希望。文字的交流,彼此啟迪,面對不公義和欺壓,不能立竿見影誅滅惡人,但文學可以喚醒民智。當一個社會民智建全,惡人被逼也得噤若寒蟬,當然更積極的願望,更是感化人背暗投明。

歷史上有一位磨鏡工匠,名叫斯賓諾莎 Spinoza (1632~1677)。他選擇了低調的生活,當每年工作賺取足夠應付生活的開支,工餘就專注哲學(中國傳統是文史哲並不分家)。當然學似墨子招眾踐行兼愛非攻,也是文人的一種選擇。斯賓諾莎與墨子在政治型態上各取極端,但他們都是用思想寫文字的人,這個就是我立論「文學是支撐社會的力量」的舉證。

何凡
Fan Ho
2015/4/13
facebook (page) | PR01




2015/04/10

當你也富起來

「少數人先富起來,帶動大多數人富裕。」是新中國幾十年前,經濟改革初期唱的主調。如今以國家計,財富榜位列第二,「少數人先富起來」已經兌現。下一步如何落實「帶動大多數人富裕」呢?香港回歸祖國,五十年不變的封條,期限差不多過了一半。現實社會天天在變,中國問題始終也是香港問題。不滿和怨氣升溫,迫近社會動盪的臨界點。換一個領導人豈就能扭轉乾坤嗎?

社會需要務實的思維,從政者最好能夠從立法、行政同步配合民生需要。回顧十八世紀法國大革命史,先要明白預言社會動亂不是文人危言聳聽的技倆。再看,舊香港白加道住富人,大墈村住平民,但民怨沒有今日那麼激烈。社會有窮人不是動亂之根,但絕望卻把人趕上瘋狂的不歸路。香港的堅尼系數,早已突破0.5的高危指標,太平山下還是太平,或者是中國的窮人品性溫和,但更值得注意,老舊的香港機遇處處,從前即或比較貧窮但還有希望。

人希望是有尊嚴的生活,因此,一味靠慈惠、施捨、派糖,不是安撫怨忿的良策。財富榜揭示了有錢人已在中國誕生,躋身財富榜不能否認其經營有道。但如果財富急速膨脹,而旗下前線僱員,必須政府補助才果腹安居;這現象即是企業動用了公帑來養兵,稅收原先要達至財富均配的作用就背道而馳,不滿和怨忿就在此間培植出來。創造能分享企業成果的就業機會,不單只是帶動大多數人富裕的途徑,更是為社會散播希望的行為。

務實去思考成功的指標,不只是躋身財富榜,更可以是能夠帶動多少人富起來。我站在貧窮人的陣線,我鼓勵讀者不再為富人登榜鼓掌,只為能創造就業的人歡呼。

何凡
Fan Ho


一粒鹽看政治幽默

「降低食物中鹽和糖委員會」於四月初在立法會匯報工作時。陳志全議員猛烈質詢官員,贏得各媒體廣泛報導。如果曝光率有助獲得更多選票,陳志全議員為他掙取連任,總算做足功夫。

若能撇除陣形所屬的感情因素,這是一件有趣的公民教育教材。首先,政府成立委員會目的何在?議員的確有必要為選民作深入調查,並在需要時替公眾提出質詢。翻查現場錄影比較無線新聞的剪輯版本時,發現,傳媒追訪是他們認為公眾有興趣的精彩聲片(sound bite)。倘若曝光率與議員當選機會成正比的話,香港市民只配擁有一個娛樂性豐富的機購來監管公帑的運用。

其次,這教材提醒選民,精彩聲片不能取代邏輯。當議員連消帶打質問官員:「……大家會問,之後會不會有「少肉多菜委員會」、「日日運動委員會」。會不會遲些好像新加坡般禁酒,小朋友不能飲汽水?」今天會成立一個委員會,其功能、意義,並公帑運用是否合宜才是核心。用誅心之論假設有一必有二,並以此作出刁難;就如質難陌生人的微笑,推斷他下一步必定上前搭訕,再下一步就是要來騙財。不過華人社會就是廣行誅心之論,這個另文再論。

最後,在會議室外,議員的質問如:「會不會遲些好像新加坡般禁酒,小朋友不能飲汽水?」其實毋須跟進,根本亦跟進。這樣市民納稅,不如聘Vivek Mahbubani來為香港大氣散播正能量,推測不用花上九萬多元一個月吧!


何凡
Fan Ho

成立降低食物中鹽和糖委員會與立法禁止飲汽水
Youtube 議員與官員的對話

2015/04/09

港獨:讓事實說真相

香港獨立,有幾多人支持呢?根據去年明報115日的專訊,在佔領金鐘運動的陣地內,中大兼任講師鄧皓文先生,在755人的取樣調查結果提供了參考數據。願意參與集會式政治運動的人中,有11.9%人認同香港獨立。

推翻現政府建立獨立邦國!究竟認同港獨的人,打算付出多少代價,來兌現他們的政治理想呢?可能筆者換了問題,就已經有不一樣的答案。建國需要政治理想;吶喊:不要這個、不要那樣,叫囂:反東、反西;不能用來建邦立業。還有,只回答鄧先生一句「認同港獨」,怎樣也是超低成本的表態。「付代價」在香港就算宗教團體也避而不敢談。所以重新取樣,追加查問港獨認同者:抱持甚麼政治理想?打算付甚麼代價來實踐香港建國?筆者相信結果並不一樣。

煽動人跑到街上的政治運動,追求竟是感覺良好的浪漫。當亂局一發不可收拾,挑啟事端者只求高舉圖驣,瞞天過海但求自保。筆者不支持香港獨立,因為沒有這個需要,但無奈眼前已一片亂局。在消費主義混合法西斯精神的政治文化下,嘆香港還要幾歷幾許風雨才再見彩虹。

何凡
Fan Ho

解構「港獨」之延伸閱讀:
水滸傳第七十一回
照妖鏡
三十六計之渾水摸魚
google.com/+FANHO23/三十六計之渾水摸魚



香港農業的定位與政府角色


務農,不再只是一種個人生活方式的抉擇。若香港要再興辦農業,應該視為一項社會進步。政府一貫的積極不干預政策,就如水墨畫師留白的匠心獨運,結果造就了香港上一個世紀的經濟蓬勃。如今,若要從政策角度來思考香港復耕,筆者按優次有以下幾方面的論點,希望政策制定的官員和專家予以考慮。

給政府的意見

一、發揮稅收作為財富再分配的功能
維護社會穩定,能讓不同階層人士共懷憧憬而樂業安居,這是普羅市民對政府的合理期望。歷史重複著不患寡而患不均的例證,解釋了矛盾和怨忿,不是由簡衣檢食培植出來的惡果;因此,政府的責任首要是締造公平的環境。而公平不等如均平。政府毋須要使人人都領取相同一樣的分額,也不必要促成每一個人的夢想成真。

在政府從政策制定的角色來思考復耕這課題時,財富再分配當成為首要考慮項目。因為政府資助、補貼,在政策落實時是無可避免的局面。原因佃農[1]無法使用大規模種植的辦法,加上週邊地區入口的競爭,個體佃農實在難以維持家庭生計。然而,當有人提出立志從事農業,第一件事就是向政府要錢,而政府從善如流慷納稅人之慨,結果只會使懷疑論者,論斷復耕背後隱藏著利益輸送的企圖。

面對實際不利獨立佃農的經濟環境,而政府資助又容易惹來不必要的懷疑而引發社會矛盾,在這兩難的局面,政府倡導復耕就必須要以締造公平作為施政的大前題,同時要讓一般市民都能明白復耕,此舉是財富再分配的有效及公平機制。政策必須根底是公平,同時讓人看起來也是公平。

其中一個公平又看來公平的建議,是政府可以透過成立農業合作社[2],以高價錢向本地佃農收購達食用水平的農產品,然後用低價推出市場。這不折不扣是農業補貼,似乎把稅收傾向佃農,但原來選擇食用本地農產品的市民,才是這財富再分配行動中的受惠人。市民食用本地農產品,不論在食物安全、減碳排放、締造經濟生態多元性,都有容易立穩的理據。政府推動復耕,無疑是把金融、地產等行業的利潤補貼農業,但只要理據清晰,運作透明;農業貼補政策也能獲得市民的認同和支持。

以合作社購入農產品的另一個好處,是毋須向有意務農的人付鈔,而是向有出產的農民作出肯定。

二、市民能夠有選擇購買本地農產品
在環保意識不斷提昇的一代,能夠食用本地農產品已經成為一種趨勢。確認本地農業的存在價值,政府只是順水推舟。這一段雖然非常重要,但在執行上,只需要公關人員做恰如其分的工作便可。

至於市民如何真正有選擇,能夠購買本地農產品,只要本地超市願意從合作社購買農產品即可。香港有成熟零售業。只要市民有意識去選購本地農作物,價錢合理的話,這一部份留白可以。

三、政府委託大學扮演公正人及研究機構角色
合作社的角色似乎只是高價購入農產品,然後以低廉價格出售。這看來似乎是沒有甚麼困難的差事。但當實際執行時,由於涉及公帑的使用,每年財政撥備,又會成為一個敏感的社會課題。

政府可以委託大學,以學術基礎,計算農產品購入價格。而定價旨在讓個體佃農可以持續發展。原因在定價時必須考慮,佃農成為一個有社會具價值的角色,當以公帑去補助他們時,是要佃農能有尊嚴地生活。當然有了清晰的出產與收入指標,成為佃農將會成為一個職業的選擇,而不像「封建時代」無可奈可才成為佃農。這樣不論是青少年抑或中年人,都可以有明確的計劃去成為一個可供養家庭的佃農。(這一點在本文第五段會進一步說明。)

而另一個是售價的問題。這個可以繼續依賴現有的疏菜統營處,參照上世紀五十年代的辦法,視本地農業作為糧食供應的一環。當本地農作物供應量到達某一分額時,定價不單止是機械性地參照平均值,更加可以透過供應而控制零售價,使普羅市民進一步受惠。

魚農自然護理處、疏菜統營處、嘉道理農場,更有必要由政府進一步肯定其角色。在維持水土質素、農耕技術和災難應變的功能上發揮作用。這些公營機構在政府明確推動復耕時,可以適度增撥資源,以配合相應增加的工作量。

四、鼓勵高端農耕可由高級食肆發動
不少市民都會把復耕和有機耕種一拼思考;而有機耕種的農產品亦在近年走上高價貨架。然而高品質食材,不應是一門需要補貼的生意。政府在制定全民政策時,有需要教育市民,對香港復耕的合理期望。可選擇食用本地農產品,不必等同用低廉價錢享用高質疏菜。

另一方面,當復耕的配套和社會氛圍改變後,從事農耕的未必只有小佃農。把農產品售予合作社,亦不應成為單一營運模式。倘著從事農業人士擁有充裕資本、卓越技術和過人的鴻圖大志時,農戶可以建立自己品牌向高級食肆直銷出產。

甚或一些高級食肆可以用自設農場作招徠,把香港餐飲業推向另一個高峰,向世界級食客展現必須訪港的最佳理由。此舉,一方面把旅遊、餐飲和農業聯合而達成協同果效,亦開拓了從事農業的上游階梯。這一部份,可以待時機成熟,考慮由旅發局藉開辦國際研討會來促成。

五、讓務農成為一種可持續發展的行業
「我的志願成為一個農夫。」希望在政府農業政策落實之後,學生在談論志願時,成為農夫是一個被家長看來屬於務實的想法。既是正當行業,亦可以養妻活兒。在農業發達的地區,女兒想要嫁一個農夫,不應成為父女關係加添張力的理由。

耕者有其田,在香港的實況未必是一個容易理想達到的指標。但作為佃農,在一個文明社會,應該可以擺脫仿如封建社會被欺壓和剝削的困局。相信農業園的設立正邁向此終。

政府作為地主,如落實農業園,佃農可以放心投資農具。同時一如本文第一至三段所提出,政府介入協助佃農,讓農作物賣得好價錢,正圓滿了一般小佃農的祈願。

當普羅市民對食用本地農產品有期望,就要明白必須有本地農民在本地生活。由於都市化使基本生活的指數推高了,本地農民亦在應付本地開支,但若在農產品上反映農夫生活成本,就售價而言,不能與入口疏菜商競爭。以經濟補貼維持本地農業,由本地人共同支付代價是合情合理。

務農,是一種生活選擇。當農夫必須有所取捨。但在香港務農,若果真是同時要負起一份社會責任的話,務農應從稅收獲得補貼能夠有尊嚴地生活,這是公平政策應該考慮的因素。

六、基建與物流業可一拼納入政策制定範圍
根據高永文局長於2014年12月29日發表的新聞稿,倘若農業園最終落實,單就基建與維持基建設施,物流支援兩個範疇,都會創造不少的就業機會。投身這些工種的前線工人,能夠分享復耕的成果,抑或只能夠成為外判商的廉價生財器具。政府亦需要有預先作好週詳計劃。

總結

筆者建議成立農業合作社,作為統營本地農產品的機構,藉經濟補貼佃農使普羅市民受惠,促成本地人能食用本地農產品的目標。政府在構思新農業政策時,必須讓公帑得到公平運用。政府亦需要投放資金在大學科研,讓務農人士有高端的農耕法可用,但毋須過份替農夫背起應有的風險和決定耕種的方法。最後,不管是年輕一代或中年面對職業轉型人士,應該有均等機會選擇田園生活;但志在參與休閒農耕人士,就不應列為新政策的補貼對象。


[1] 佃農:沒擁有土地卻從事耕種之人士。
[2] 農業合作社,本文或簡稱「合作社」

何凡
Fan Ho
facebook | PR01

歧視叫囂的背後

有政治組織在佔領金鐘、旺角、銅鑼灣盡失方寸後,隨即改換旗幟挑啟歧視,製造社會分化。街上貼有港獨的標語,但未有看見治港的藍圖。中國人驅除中國人豈能就是長治久安的政綱呢?

涉獵歷史,大規模的歧視行為及有組織的社會分化運動,或許有其偶然性的特殊因素,但通常亦有其必然性的共通點。被歧視的群體往往是政治集團的代罪羔羊,煽動歧視目的只是製造共同敵人以轉移視線。亂,即收其一石二鳥的果效,既可以叫群眾暫時忘記領袖的庸碌無能,亦可以同仇敵愾浩浩蕩蕩一番。

第一次世界大戰,戰後德國人生活困乏,民怨升溫。當政者就拿來猶太人來作代罪羔羊,假借宗教的外衣並有效的宣傳,團結了國民。新中國立國初期倡論階級鬥爭,手段亦是歸類,標籤,喊口號,政治異己就被非人化並拉倒。伊斯蘭國(IS),用斬殺基督徒和搗毁文物作宣傳。看似魯莽置自己與世界為敵,說穿還是眼前問題解決不了,就找個外部的共同敵人來轉移公眾視線。


利用種族、階級歧視,或假借性別或性取向分議題化社會,成本低功效大。製造敵我分明局面,轉移視線收編次要矛盾是毛澤東矛盾論的精粹。筆者十年遊說,教人獨立思考、導人理性分析,屢勸人不要假借外部矛盾以製造團結。希望讀者提防政棍蠱惑人心。

何凡
Fan Ho

2015/04/08

形神再現小販車

要快餐車令獅子山下精神延續發亮,就要從歷史中重尋香港人的共同價值。快餐車性質上是熟食小販推著木頭車的進化,誰不認同想要筆戰,我亦必奉陪到底。戰後香港人口由五十萬,短短五年衝破二百萬。不要想甚麼社會配套、基礎建設,七十年代,獅子山下在烈日當空熬煉出三百多萬的香港人。六、七十年代人浮於事,大有才幹沒有工返十分普遍。沒有工返是事實,若把沒有工返、沒有安居之所,說成沒有盼望、沒有機會,就看不見香港人面貌。

創意產業化,是衝出框架的思維,落實天馬行空的想象。懂得衝出框框的思維,先要接受框框的限制。就地取材,不要妄想框框外有恩典。有排骨、有豆豉,就是煮豆豉排骨,不要幻想有人送來黑松露。要成為極品豆豉排骨皇,怎樣稱皇,怎樣極品,就自己在木頭車上掛彩,還要天天跟「走鬼」、「陀地」血拼。全城熱話的快餐車,如果是木頭車的神形再現,還有一定的可觀性。但如果只是去其神取其形,就只是氹人花錢買白日夢的事兒。


其實神形再現的新局限是管理員治港。我想過在太豐路推木頭車,在早餐時間賣皇子極品蛋治,在經營費上預了「陀地」和「走鬼」也是寸步難行(我無心對太古集團不敬)。因此,木頭車要去其形取其神,才是創意產業化的出路。香港人的共同價值,應是在框框內想出辦法,不作無謂的望天打挂。政府對民生的干預,最好還是利用稅收,對不幸的人設安全網。或者,在政策上,把整齊和百分百安全,放在二線考慮。

何凡
Fan Ho
facebook | PR01


(本文 2015年2月27日 最初在 G+ 張貼,回應社會對快餐車的憧憬。)

圖:油麻地廟街夜市熟食排檔

2015/04/07

邀你加入革命黨

1972年清潔香港運動正式展開,兩年後廉政公署(ICAC)才成立。讀者能否想像六十年代的社會面貎嗎?八十年代是大部份五、六十歲香港人,口述歷史的黃金歲月,因為那一年有「你」娃娃落地。社會改革是怎樣發生的呢?路線如何敲定?誰是英雄?那是一個沒有英雄的年代,又或者人人都是英雄。

六十年代香港街上有土製炸彈,有流血、斷肢、有傷、有死;不要挑釁貎似平凡的伯伯,冷不防是位受過武力抗爭洗禮的鬥士。這段歷史最好邀來曾德成局長娓娓道來。創造更美好的未來,需要不斷作出嘗試。如果香港一向街道清潔,72年的垃圾蟲就是浪費公帑。中國哲學對公共行政事務的箴言是「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」,聖人該做好聖人的事,百姓該做好百姓的事,不要有太多的感情糾結,天下就會太平。

香港光輝歲月史背後,有一條革命路,代價極高,步履艱難。走這條路的英雄沒有電子媒體追訪,沒收到捐款支持。這革命黨存在過的唯一證據是香港社會進步了。革命的精神筆者在《形神再現小販車》略作淺論。革命黨員需明白社會的局限,然後按自己材幹,默默血拼力掙上游。當躋身社會精英階層後,要毋忘初心,保持頭腦清醒,在高溫廚房核心部份,不惜犧牲個人利益,發揮影嚮力改變社會結構。這條革命道路之難,首先是要忍受在不完善的制度下仍然埋首攻心,其次要在沒有額外資源下默默工作。身心疲累了卻不能忘記貧苦大眾,不變節,不過橋抽板,還要辨識良才提攜扶植。到最後,最難,大腦不能安逸,看準時機影嚮大局。

派對式的社會運動,典型如「佔中三子」請客香港市民付鈔。熱鬧過後人去樓空,卻為開派對闢徑示範;記者會、印T恤、開設職位、籌款……。漫浪激情的革命,符合消費主義一代人的口味。但筆者還希望,有人在月光下露營後得到啟蒙,踏上七十年代香港式革命之路。

何凡

形神再現小販車
曾德成局長
wikipedia/曾德成



公帑用在那裡

八十年代趕到運輸署排隊續領駕駛執照,是頒佈財政預算案的集體回憶。20153月,看各媒體對曾俊華司長的報導,不禁令我反思作為城市的一份子,對當地政府應還有期望嗎?或者甚麼是我們應有的期望?

財政預算案是配合政府施政。市民對財政預算案的合理期望,應該聚焦在資源調配的方向和力度,能否有效使政策落實並顧及各界獲得公平看待。可惜免費新聞媒體花最多的篇幅,竟是報道人的貪婪是否得到滿足。當然,針對曾俊華先生與梁振英先生對年青人的陳述差異,亦浪費了相當分額的大氣空間。

香港需要是公平機會的政、商土壤,讓創意和毅力萌芽茁壯。用錢補貼使個人夢想成真,如果不能使大眾看得見箇中理由,就只會曾添貪婪和怨氣。所謂「派糖」的方案,只會叫人幻想更大聲的發怨,明年會獲得更多甜頭。

今天對政治生態的最感失望,是部份議員對財政預算案的回應。不見有針對市民可以減低使用公共運輸的開支,對於推動本地人食用本地農產品交了白卷,更沒有提出改善跨代貧窮問題的具體方案。每月九萬多元的議員酬金,只聞拉布的喊叫聲和沒有深度的口號式質詢。令人沮喪的就是,香港欠具備先知觸覺的政客,在這些時候為市民發聲。


何凡
Fan Ho
facebook | PR01
fb.com/fanho2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