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尋此網誌

2015/04/09

歧視叫囂的背後

有政治組織在佔領金鐘、旺角、銅鑼灣盡失方寸後,隨即改換旗幟挑啟歧視,製造社會分化。街上貼有港獨的標語,但未有看見治港的藍圖。中國人驅除中國人豈能就是長治久安的政綱呢?

涉獵歷史,大規模的歧視行為及有組織的社會分化運動,或許有其偶然性的特殊因素,但通常亦有其必然性的共通點。被歧視的群體往往是政治集團的代罪羔羊,煽動歧視目的只是製造共同敵人以轉移視線。亂,即收其一石二鳥的果效,既可以叫群眾暫時忘記領袖的庸碌無能,亦可以同仇敵愾浩浩蕩蕩一番。

第一次世界大戰,戰後德國人生活困乏,民怨升溫。當政者就拿來猶太人來作代罪羔羊,假借宗教的外衣並有效的宣傳,團結了國民。新中國立國初期倡論階級鬥爭,手段亦是歸類,標籤,喊口號,政治異己就被非人化並拉倒。伊斯蘭國(IS),用斬殺基督徒和搗毁文物作宣傳。看似魯莽置自己與世界為敵,說穿還是眼前問題解決不了,就找個外部的共同敵人來轉移公眾視線。


利用種族、階級歧視,或假借性別或性取向分議題化社會,成本低功效大。製造敵我分明局面,轉移視線收編次要矛盾是毛澤東矛盾論的精粹。筆者十年遊說,教人獨立思考、導人理性分析,屢勸人不要假借外部矛盾以製造團結。希望讀者提防政棍蠱惑人心。

何凡
Fan Ho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